【序】
【解说词】
摆脱贫困,圆梦小康。
为了这千年的企盼,中华民族孜孜以求,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。
【现场同期】
脱贫攻坚,我是战士,不打胜仗,誓不罢休。
【解说词】
这场倒计时读秒的脱贫攻坚战,没有枪林弹雨、浴血拼杀,却同样英雄辈出,气壮山河。
【同期】习近平
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,人民的美好生活,一个民族,一个家庭,一个人都不能少。
【解说词】
这一诺,重千钧!
万水千山,浸润着满腔热血、风雨兼程,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牺牲。
天地之大,黎元为先。
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!
【现场同期】
我们朱院士赢了!
【解说词】
2020年春天,一场热闹的带货直播在云南澜沧的云山村进行着。
【现场同期】
醋熘土豆丝,尝一点!
【解说词】
短短一个小时,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就销售一空。这场直播的带货人,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。
【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你看一看这土豆好不好,跟我的脸作一个对照!
【字幕】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
【解说词】
澜沧,地处西南边陲,是一个深度贫困县。2015年,根据国家统一部署,中国工程院在这里定点帮扶。一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朱有勇院士,先后14次带队前往云山村实地调研。
【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几袋苞谷,一个火塘,看完以后我都流泪。本来自己还以为是有能力的人,但是还有这么多的贫困人口,我们实际上是失职,感到非常内疚。
【解说词】
从那时起,中国最边远的院士工作站设立在了这个小山村。朱有勇发现当地雨水少,也没有霜冻,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,十一二月播种,过了年就能收获,有了这个时间差,澜沧就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,不愁没有销路。
然而多年来,这里的人们就没有冬季下田劳作的习惯。
【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冬天不干事的,我们跟他说点什么呢,他就伸手,实际上就是(以为)我们来扶贫就给他点钱,给他点东西。来没有,我们没有,那我就教他们说,你们跟着我干,他不相信。
【解说词】
为了打动村民,朱有勇在村里租了一块地,带着一群教授在田间忙碌。三个月后,硕大的马铃薯密密麻麻地躺在地里。
【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一亩地可以收三吨多马铃薯,这个水平是一个什么水平呢,是欧洲荷兰人种的水平。一亩地一个人就脱贫了。
【解说词】
一亩地,一百天,收入就能上万,这神话般的致富经轰动了边陲小寨。紧接着朱有勇放出消息,要开办技能实训班,想致富就能来免费学习。
【同期】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战马坡村村民 李福
好不容易他们来了,我就是赶紧去了,摩托也干干净净洗了去的。
【解说词】
张六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他也立刻报了名。
【同期】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山村村民 张六金
他(朱有勇)是手把手亲自教给我们的。
【同期】张六金妻子 李娜倮
不穿鞋子就下地。
【解说词】
第一批试种,张六金就收获了两万多块钱。
【现场同期】
马上回去给我媳妇保管。
【解说词】
眼见为实是最好的推广,全村的致富信心都被点燃了。2018年3月,一颗近三斤重的马铃薯,被朱有勇院士带到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“代表通道”上。
【现场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2016年我们示范推广了100亩,每亩平均3.1吨,卖价3000块一吨,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块钱。
【解说词】
这一次,朱有勇为产自澜沧的马铃薯在人民大会堂带了一次货。有政府的支持,中国工程院的技术,加上销售商的订单,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的种植从最初的1个乡镇100亩,发展到现在的17个乡镇1万多亩。
科技的种子开始在这片红土地上萌芽,5年多来,全县2200多位农民学员在院士专家们的指导下,变成了致富的带头人。
朱有勇始终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许:“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。”
【同期】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
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真正来地里面写,那才叫真本事。
【解说词】
扎根乡土、心怀群众,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,用他们的辛劳与付出,把丰硕带到荒野,让脱贫致富的梦想,拥有了无穷的加速度。
【字幕】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丙中洛镇
【解说词】
索道悠悠,热闹的小镇在那头,娜里的家在这头。